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专访“巨树计划”发起人奚志农:能感受树的每

来源:植物科学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10-17 10:37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奚志农: 2017年我去台湾领奖,国家地理杂志的繁体中文版的华人探险家的颁奖礼,那期封面正好是树。当时我心里在想,他们怎么隔那么多年,还用这么传统的方式去拍。那我想,看

奚志农:2017年我去台湾领奖,国家地理杂志的繁体中文版的华人探险家的颁奖礼,那期封面正好是树。当时我心里在想,他们怎么隔那么多年,还用这么传统的方式去拍。那我想,看来之前没有实现的想法,也许现在可以把它实现了。

从台湾回来以后,我就尝试了拍大理的那颗檀香,很简单,用无人机飞了一下,拍了一系列的照片,把它拼接了一下。这么一看的话这个事情应该是可行的。之后就和攀爬的朋友联系,规划第二年的二月份去拍大树杜鹃了。

奚志农:就像这一次巨树的成果发布,数不清的媒体都在转发,这就是影像的力量。在过去我拍摄的金丝猴也好,藏羚羊也好,绿孔雀也好,雪豹也好,如果不记录下来,谁知道它们?有一句话说“唯有了解才有关心。有了关心之后才可能有行动”。你都不了解,说保护动物、保护自然,不就是一句空话吗?

巨树等身照/图:野性中国工作室

【2】此前科学家只能“望树兴叹”

九派新闻:对巨树的拍摄在国内摄影圈中是否相对比较小众?

九派新闻:这次拍摄巨树的流程是怎样的呢?

九派新闻:藏东南都是巨树,如何确定下来这次拍摄的树的?

奚志农:万事开头难。首先要把绳子挂上去,要挂到尽可能稳妥和结实的地方,然后得用鱼线,用一个巨大的弹弓,把引绳拉上去,然后再把正式攀登的绳子引上去,那才可以开辟第一级台阶。因为西藏的各种的道路交通状况的原因,我是晚了两天到的,我们的工作人员已经把前期的工作准备好了,我到了就正式开始测量了。

奚志农:怎么可以盈利呢?我们还得去拉赞助,我们拍第一棵的时候也没有钱,就先拍了再说。也不叫什么公益的行为,这只是作为机构,我们的使命。因为我们的使命使然,用影像来推动自然保护。

他表示,“中国巨树科考队”是后来被起的名字,对巨树的拍摄活动本名为“巨树计划”。

奚志农:树,对于普通人来说,是既熟悉又陌生的,你要说熟悉的话,那就说这是最司空见惯的东西。陌生是指很多人看了很多行道树、小区里的树、公园里面的树、寺庙里的树、大森林里面的树,但是对树到底有多大的了解?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讲,它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。我们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让更多的公众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,来了解中国这么令人惊叹的巨树,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。

九派新闻记者 王怡然

奚志农:没有我们的巨树计划,科学家也只能望树兴叹,只能在树底下站着看一看。现在有了无人机,无人机上去飞一飞。他能亲自到了上面,感受树的每一个梯度的不一样,上面寄生的植物的不一样,球果大小的不一样,生长情况的不一样,那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。我们的这个计划让科学家插上了翅膀,让他们上到了树上,但是之前没有这样的一种统筹安排,没有攀树团队的强有力的技术和安全保障,是不大有这个可能的。

【爆料】请联系记者微信:linghaojizhe

“用影像的力量促进自然保护”,是奚志农的信念,也是“野性中国”工作室创立的初衷。他用相机记录着中国野生的动植物,从滇金丝猴到藏羚羊,再到巨树。在他看来,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脚步从未停止,对于巨树的拍摄与记录也是其中的一个脚步。

九派新闻:最初是什么契机发起“巨树计划”的?

奚志农:不是,一直就是叫“巨树计划”,我们自己从来没有叫过自己是“中国巨树科考队”,只是我们的拍摄队伍里有科学家跟随,上树去考察植被物种。可能也是出于官方宣传的需要,就宣传我们是“科考队”,我们毕竟是一个民间的行为。

奚志农:你看过我们发在720云平台的那个非常高清的等身照了吗?要不看高清的,那没有意义。我们还没有这个条件去做一张一比一的照片,巨树在各种这些平台传播,都有压缩,模模糊糊的,什么都看不清,没有办法感觉到我们这个等身照的一个震撼。

【来源:九派新闻】

奚志农:这是两个范畴的事情,野生动物肯定要表现它最打动人心的那个瞬间,它的安详,它的美丽,它的灵动,它的雄壮,诸如此类等等。那树,是地球上最大的一个生命体,海洋里面的蓝鲸也才三十几米,这个大树七八十米,红杉一百多米,那是这个星球上活着的最大的一个生物体,你能用这样的一种技术手段,把它一个等身的照片来呈现,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兴奋和值得去做的事情。

文章来源:《植物科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zwkxx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017/2022.html



上一篇:我国科学家发现植物吸收氮肥的关键基因
下一篇:科学家发掘单子叶植物NLR抗病毒基因

植物科学学报投稿 | 植物科学学报编辑部| 植物科学学报版面费 | 植物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| 植物科学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植物科学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