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植物科学学报》征稿要[09/01]
- · 《植物科学学报》投稿方[09/01]
- · 《植物科学学报》数据库[09/01]
- · 《植物科学学报》栏目设[09/01]
- · 《植物科学学报》刊物宗[09/01]
给植物画“写真”的人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这些专业的植物“术语”,她最开始是跟着植物教材学,后来每画一个科的植物,她就顺带着了解这一科植物的特点。一个个不起眼的标本,在画师的笔下丰盈鲜活起来。 在科普和美育
这些专业的植物“术语”,她最开始是跟着植物教材学,后来每画一个科的植物,她就顺带着了解这一科植物的特点。一个个不起眼的标本,在画师的笔下丰盈鲜活起来。
在科普和美育中传承
刘运笑的“画室”,就在这片科研区的标本馆中。
?
?
?
植物园内形态各异的漂亮植物让她着迷,她突然觉得,如果终其一生静静地画植物,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。然而真正入行后,她才意识到,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,融入其中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。
1959年,《中国植物志》开始编写,出于图文并茂的要求,大规模的植物科学画画师得以被培养和成长起来。直至2004年全部出版,这部历时45年、收录了3万多种植物的《中国植物志》培养了160多位专业画师。鼎盛时期,植物科学画画师达到200多人。
在这里坚守了20多年,刘运笑说,是源于这份工作的意义。“我的责任,就是为科研做好服务。”她说,植物科学画为植物分类学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。
?
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已有两个多月,游人不断涌入东北侧展示区的温室、木兰园等专类园,想一睹国字头植物园的风采。而西南侧的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区并不这样热闹,这里有适合做学问的安静环境。初秋季节,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植物香气。
刘运笑介绍她绘制植物科学画使用的钢笔。新京报记者 张璐?摄
?
?
在这样一支“老”钢笔笔下,一株株新发现的植物,呈现了精致的样貌。
?
?
熟练最终还是要靠实操。刘运笑的蘸水小钢笔跟了她22年,握笔的地方被磨得光亮。近几年,钢笔风潮又流行了回来,市面上不乏精美高端的钢笔,但刘运笑像匠人一样有自己的坚持,她在网上“淘”已经停产了的不锈钢笔尖,蘸“一得阁”的墨水,因为现代钢笔的笔尖没有她“习惯的弹性”。
编辑 白爽 校对 赵琳
?
?
最初需要适应的是工具的改变——尽管科学画和国画的白描类似,但抓毛笔和小钢笔的力度、感觉完全不同。她说,毛笔运笔讲究,有收笔、提笔等线条变化,抓小钢笔时则要掌握它“肚子”里的墨水量,“科学植物画的线条要流畅自然,墨水量最难控制,不能多也不能少,少的话,画着画着就断线了。”
22年前,华南植物所(园)“招人”的消息传到了广州美术学院。彼时,植物园的第三代植物科学画画师余峰即将退休,亟须年轻人来接班。美术学院老师叫了几名同学去面试,他们回到学校却异口同声地表示“这工作做不来”“画的都是‘死'标本,很枯燥,看着想睡觉。”
业内人士认为,中国古代时期各本草著作中的植物插图,是中国植物科学画的雏形。此后,西方植物学知识的传入,对中国的植物科学画产生了重要影响。1927-1937年,中国科学植物画创始人冯澄如为胡先骕与陈焕镛合著的《中国植物图谱》1-5卷绘制了200多幅植物插图。
然而,植物科学画也曾一度势衰。“摄影技术带来的冲击,导致大家对科学画不再重视。”华南国家植物园标本馆馆长罗世孝坦言。但他也强调,摄影技术只起到了协助作用,无法取代专业画师。“哪怕摄影水平再高,拍到的不过是一个侧面,而植物科学画呈现的是植物的所有关键特征。”
?
除了严谨科学,整幅画也讲究艺术美感。一个植株周围,还有放大了的花朵、果实的细节,它们“摆”在左上角还是右下角更好看,考验构图技术。“要透气,避免闭塞,不能产生压迫感。”刘运笑说。
?
用一支笔能让3毫米的植物器官以特写的形式被放大,也能让只有在显微镜下可以看清的复杂结构纤毫毕现。不同季节成熟的花朵、果实,一根枝条发育的不同阶段,被“浓缩”在一张画纸上,用以展示植物的综合性状。黑白的“写真”没有植物的原色彩,却透着艺术感和生命力。
?
刘运笑画的苦苣苔科植物。受访者供图
另一方面,随着《中国植物志》《广东植物志》等图书的出版和大量植物“普查”的完成,画师很少会画已有的植物,除非新出书涉及版权问题。大多数时间,他们会画新发现的植物,但新发现的物种并非总有那么多。“有可能几个月,才有人找你画一张。需求少了,岗位也少了。”刘运笑说。
文章来源:《植物科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zwkxx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919/2010.html